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

1900-1960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聯盟 Fifth Solvay Conference (1927)

第五次索爾維會議 Fifth Solvay Conference (1927)



第一排:
歐文·蘭米爾 Irving Langmuir 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 (發明了氫氣焊接、在燈炮充入氣體的技術)
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
居禮夫人 Madame Curie 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亨德里克·勞侖茲 Hendrik Antoon Lorentz 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重要貢獻是在電磁、電子理論和相對論這個領域)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對論的創立者,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
保羅·朗之萬 Paul Langevin (以其對順磁性及抗磁性的研究而聞名)
古耶 Ch. E. Guye
查爾斯·威爾森 Charles Wilson 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研究原子、粒子的交互作用)
歐文·瑞查森爵士 Sir Owen Richardson 192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熱離子學發射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第二排:
彼得·德拜(Peter Debye) 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 (研究分子結構)
馬丁·努森 Martin Knudsen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爵士 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   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成就是對X射線衍射的研究)
亨德里克·克雷默 Hans Kramers
保羅·狄拉克 Paul Dirac 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
阿瑟·康普頓 Arthur Compton 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研究X射線的散射)
路易·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 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
馬克斯·玻恩 Max Born 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量子力學的基礎性研究尤其是對波函數的統計學詮釋作出貢獻)
尼爾斯·波耳Niels Bohr 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於原子結構理論出重大貢獻)
第三排:
奧古斯特·皮卡爾德 Auguste Piccar (專注高空深海研究和探險)
埃米爾·昂裡奧 émile Henriot (展示鉀和銣的自然放射性而出名)
保羅·埃倫費斯特 Paul Ehrenfest (研究統計力學及對其與量子力學的關係)
愛德華·赫爾岑 Edward Herzen
頓德爾 Théophile de Donder
埃爾溫·薛丁格 Erwin Schrdinger 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物理學之父)
維夏菲爾特 J-E. Verschaffelt
沃爾夫岡·包立 Wolfgang Pauli 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提出了包立不相容原理和非相對論的自旋理論)
維爾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
福勒 R.H. Fowler
里昂·布里元 L. Brillouin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

年份 得主 由下面數起 由左邊數起
1902 亨德里克·勞侖茲 Hendrik Antoon Lorentz 第一排 第四個 [力王]
1903 居禮夫人 Madame Curie 第一排 第三個 [射女神]
1915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爵士 Sir William Lawrence 第二排 第三個 [X]
1918 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第一排 第二個 [子力神]
192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第一排 第五個 [對超神]
1922 尼爾斯·波耳Niels Bohr 第二排 第九個 [子結構]
1927 查爾斯·威爾森 Charles Wilson 第一排 第八個 [震俠]
1927 阿瑟·康普頓 Arthur Compton 第二排 第六個 [X]
1928 歐文·瑞查森爵士 Sir Owen Richardson 第一排 第九個 [離射]
1929 路易·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 第二排 第七個 [波俠]
1932 維爾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第三排 第九個 [子力霸]
1933 保羅·狄拉克 Paul Dirac 第二排 第五個 [子力王]
1933 埃爾溫·薛丁格 Erwin Schrdinger 第三排 第六個 [子物理]
1954 馬克斯·玻恩 Max Born 第二排 個 [子力聖]
1954 沃爾夫岡·包立 Wolfgang Pauli 第三排 第八個 [立無相]



索爾維會議 Solvay Conference 

索爾維國際物理學化學研究會(荷蘭語: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Physique Solvay)是由比利時企業家歐內斯特·索爾維於1912年在布魯塞爾創辦的一個學會。 索爾維會議致力於研究物理學和化學中突出的前沿問題,每三年舉辦一次。 由於前幾次索爾維會議適逢20世紀10年代-30年代的物理學大發展時期,參加者又都是一流物理學家與化學家,使得索爾維會議在物理學發展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第五次索爾維會議 Fifth Solvay Conference (1927) 

可能最著名的一次索爾維會議是1927年10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此次會議主題為「電子和光子」,世界上最主要的物理學家聚在一起討論重新闡明的量子理論。
當中有17名參加者於會議之前或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或化學獎。
會議上最出眾的角色是愛因斯坦和尼爾斯·波耳。前者以「上帝不會擲骰子」的觀點反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而波耳反駁道,「愛因斯坦,不要告訴上帝怎麼做」——這一爭論被稱為波耳-愛因斯坦論戰。參加這次會議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